| 网站首页 | 食品新闻 | 食品安全 | 食品技术 | 食品行情 | 食品政策 | 文章中心 | 图片中心 | 
您现在的位置: 食品新闻网 >> 食品新闻 >> 正文 用户登录 新用户注册
临期食品可以放心食用吗?           ★★★ 【字体:
临期食品可以放心食用吗?
作者:佚名    食品新闻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22/11/16    

  最近,不少打折出售临期进口食品的商店生意火爆。平时不忍“剁手”的进口食品,因为快到保质期竟卖出了“白菜价”。

  标价90元的三片装法国进口黑巧克力实售39.9元,澳洲进口奶酪薯片买一发三,泰国进口椰汁饮料半价促销……无论线上线下,进口食品折扣店之所以成交不断,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精美食品有一个共同的标签——“临期”。

  临期不同于过期,实际上是即将到达保质期之前的临界期,临期食品属于安全食品范畴。剩余食用期短则几天,长达数月,为购买者留出了足够的时间来享用,加上价格一般仅为原价的二到五折,这些临期进口食品受到了大爷大妈、“90后”、“00后”等各年龄群体的青睐。

  处理临期食品,一直是令企业头痛的难题。作为商业上的一个消极概念,临期往往与库存、损耗联系在一起。从生鲜超市统一销毁“隔夜肉”,到甜品店在打烊后丢弃当日剩余的糕点,其中不乏品质尚好的临期食品。

  丢弃与销毁既是对商品质量、新鲜口感的严格把控,也是与消费者建立信任的重要举措,但不得不说,生产出来却卖不出去,无疑是对社会资源的一种浪费。

  从企业的角度看,因滞销、销毁而产生的开支是企业成本的一部分。无论是为解决信任不对称、维护品牌信誉的付出,还是因为供需信息不对称、商品无法卖出而承担的沉没成本,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,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。

  在这个意义上,临期打折食品能成为一门另类的火爆生意就不难理解了。从吃遍大江南北到“海淘”世界、吃遍全球,食客们个性化、时尚化、品质化的消费倾向创造出可观的细分市场。

  我国进口食品总额连续多年保持年均两位数以上增长,2018年首次超过700亿美元,这本身就说明了“尝鲜经济”的巨大魔力。而临期食品市场活跃,不但盘活了企业库存,还以较低价格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崭新的味觉体验。

  其本质是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,通过便利的零售网络发挥作用,降低了信息、信任不对称带来的市场颗粒度,链接起长尾市场上的供需两端,将销售临界期转化为消费窗口期,从而激发出新的商业机遇。

  临期食品利用是一个世界性问题。毕竟,在食物管理方面,仅仅依靠市场自发调节,往往出现低效,甚至失灵的情况。据统计,全球生产的食物中,多达1/3到1/2没被吃掉,每年浪费的食物价值达数万亿美元,重量超过13亿吨。但另一方面,即使像伦敦、纽约等现代化大都市,许多贫困人口仍然面临着食物短缺的问题。

  如何缓解这对矛盾?应对之策各有不同。法国政府曾出台法令,将临期食品捐赠给慈善团体;日本知名便利店品牌对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的行为予以奖励。从数量庞大的临期食品中挖掘潜力,为社会管理者减少资源浪费、促进社会公平提供了发挥空间。

  民以食为天,食以安为先,食品安全是监管者和企业应当共同守护的底线。就临期食品而言,保证质量才能让人们买得安心、吃得安心。我国工商管理部门曾明确,临期食品在售卖前应向消费者作出醒目提示并单独出售;一些地方针对不同食品设置了“食品保质期临界”的六级标准和明确期限,通过区分管理扫除监管盲区。

  此外,督促企业严格执行进货查验记录和保质期标识,对于不法商家隐瞒临期食品信息、翻新销售过期食品等行为严惩不贷,才能为临期食品的正常交易流通筑牢根基。

  如果说临期食品打折销售是对资源的再次配置,那么从厂家生产、商户进货层面入手才是减少浪费的治本之策。可喜的是,随着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云计算等技术与食品生产、消费场景的深度融合,基于历史数据和用户偏好作出消费预测成为可能。借助技术的翅膀,一个按需生产、科学订货、供需趋于平衡的市场格局将更加可期。

  【本文来源于人民出版社出版的《与世界谈谈心——睡前聊一会儿(音频书)》】

食品新闻录入:admin    责任编辑:admin 
  • 上一个食品新闻:

  • 下一个食品新闻: 没有了
  • 发表评论】【加入收藏】【告诉好友】【打印此文】【关闭窗口
    最新热点 最新推荐 相关食品新闻
    没有相关食品新闻
      网友评论:(只显示最新10条。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,与本站立场无关!)